超过50年的工业化质谱技术

从列支敦士登的巴尔策斯,走向世界,并超越世界。

Balzers-Mass-Spectrometer-QMG511

凭借在工业化质谱技术领域超过50年的丰富经验,INFICON自豪地依托深厚的技术专长和长期创新传统。这一历程既得益于工程卓越,也离不开像迪普尔·埃尔·英格·埃特兹(Dipl. El. Ing. ETHZ)雷莫·沃格尔桑(Remo Vogelsang)这样的先驱者。作为列支敦士登巴尔泽尔斯公司(Balzers AG)的前首席电气工程师,他在20世纪70年代主导了首台数字控制四极杆质谱仪的研发。若没有他和团队的开创性贡献,我们当今的质谱仪技术将无法实现。

回顾数十年的发展历程,我们希望致敬并铭记这些成就。近期,我们有幸与Remo Vogelsang就工业化质谱技术的早期发展进行了对话。如今,质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、月球探测及火山活动监测等领域。

这一创新的根源可追溯至列支敦士登的真空蒸发技术先驱企业Leybold INFICON与Balzers AG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Balzers AG经历了多次重组,其仪器业务部分被剥离并整合至INFICON。我们自豪地延续这一遗产,专注于复杂传感器和测量系统的工业化。

从1967年Balzers AG推出首台四极杆质谱仪,到今日INFICON的AI驱动智能传感器,我们始终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精准的气体分析解决方案。凭借在系统集成方面的坚实基础和对创新的坚定承诺,我们在使质谱技术更易于获取、更可靠且对关键应用更具影响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与Vogelsang的对话揭示了仪器开发的一个关键时代,并提醒我们自质谱技术早期以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。

Remo-Vogelsang
Remo-Vogelsang
雷莫·沃格尔桑(Remo Vogelsang)向奥利弗·维尔施(Oliver Wyrsch),首席执行官,以及威廉·奥皮(William Opie),真空控制公司总裁,讲解QMG 511。

QMG 511 的工程设计:从管路到芯片

1972年,雷莫·沃格尔桑(Remo Vogelsang)加入巴尔泽斯公司(Balzers AG),正值电子技术快速变革的时期。真空管正被半导体取代,集成电路为小型化和性能提升开辟了新途径。沃格尔桑最初接受的是真空管系统培训,此时正身处这一变革浪潮之中。

与汉斯·彼得·埃格利(Hans Peter Egli)共同组成核心研发团队,沃格尔桑参与了QMG 511型号的开发。他们的目标是将成功的QMG 300型号升级为更强大且适合量产的仪器。团队与物理学家胡伯博士(Dr. Huber)、雷廷豪斯博士(Dr. Rettinghaus)和塞尔霍费尔博士(Dr. Selhofer)紧密合作,他们正在开发新的分析仪,同时与市场专家卡洛·霍夫曼(Carlo Hofmann)和克林克迈尔博士(Dr. Clinckemaillie)协作,确保设备满足实际工业需求。

Balzers-Mass-Spectrometer-QMG511
Balzers-Mass-Spectrometer-QMG511
雷莫·沃格尔桑格及其同事在爱丁堡的一场展览上,©约翰·卡梅隆

到1972年9月中旬,团队已完成详细的技术规格。QMG 511准备就绪——随着它的问世,高真空气体分析领域开启了新篇章。沃格桑回忆道:"QMG 300及其前代产品在实验室中表现良好,但其全模拟设计使其不适合工业应用。我无法接受用户必须不断调整旋钮,导致结果不一致的情况。”

对于QMG 511,他希望打造一款因卓越性能而被用户主动采用的设备。沃格桑有两个核心目标:首先,从市场角度出发,他希望打造一款如此优秀的产品,让用户主动选择。其次,可靠性至关重要,他为自己设定了极高标准。因此,QMG 511在设计上兼顾易用性和制造简便性,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无阻。作为一款全数字化、高可靠性的系统,它终于填补了模拟与数字技术之间的鸿沟。

QMG511
QMG511
四极杆质谱仪 QMG 511

这两个原则——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与绝对可靠性——对Vogelsang至关重要,时至今日仍同样重要。其中一个主要的工程挑战是缺乏16位数模转换器。

“我们不得不将两个8位转换器结合使用,“Vogelsang解释道,”这引入了一些不准确性,我们通过一个手动电位器进行了校正,这是一个巧妙的变通方案,效果出奇地好。”

团队还通过一种带门控的时钟开关方法,克服了高频信号生成方面的限制。

Balzers-Quadrupol-Massenspetrometer-QMG511-Brochure
Balzers-Quadrupol-Massenspetrometer-QMG511-Brochure
QMG 511 产品手册 巴尔泽斯股份公司

提升灵敏度、速度和精度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质谱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。早期系统体积庞大,需要大量校准,且灵敏度有限。如今,现代质谱仪高度自动化,支持实时数据处理,并能无缝集成到工业生产线中。INFICON在推动这些改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依托Balzers AG的遗产,并在全球各地扩展了其专业知识。

从Vogelsang的角度来看,过去50年来质谱技术的根本原理并未改变,但其他方面均已得到显著提升。“变化主要体现在可靠性、精度以及仪器如何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,”他指出,"基本原理依然不变,但如今技术已实现更快、更紧凑,并针对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优化。”

这些改进体现在质谱技术演进中的多个关键里程碑,包括:

  • 更高的灵敏度通过改进四极杆和离子源设计实现,这对半导体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(GCMS)应用至关重要
  • 坚固耐用性和便携性,这对空间应用质谱仪和车载GCMS应用至关重要
  • 电子倍增器改进以解决半导体加工中极低浓度检测问题
  • 控制系统现代化以适应更小、更紧凑的高速度传感器系统
  • 四极杆微型化以满足极高压力应用需求
  • 集成到紧凑型泵送系统,适用于严苛化学应用
  • 显示技术演进,从内置显示屏到模拟显示的软件(SQX和MQX),再到基于Windows的软件控制
  • 推出FabGuard软件,可直接与工具集成,并利用RGA数据在所支持的制造工具上下文中做出更智能的决策
  • 专为半导体应用设计的定制RGA包括
    • 金属PVD监测
    • 在化学气相沉积(CVD)/原子层沉积(ALD)及恶劣环境中的使用寿命提升
    • 炉体及退火监测
    • 选择性刻蚀监测
  • 扩展市场应用的定制RGA包括
    • 环境
    • 制冷剂、汽车、空调等领域的泄漏测试应用
    • 锂离子电池测试

未来:我们从这里走向何方

我们自豪地成为质谱分析领域的全球领导者。我们的技术深受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信赖,包括设备制造商和芯片制造商。亚洲、欧洲和美国的先进晶圆厂每天都使用我们的质谱仪,以确保工艺控制、痕量气体检测和污染分析达到最高精度水平。

这一切始于QMG 511,这是全球首款工业化质谱仪。自此,我们每一代新仪器均持续树立行业标杆,作为顶级产品助力半导体制造商不断突破技术与可靠性的极限。

但我们的创新不仅限于半导体领域。我们在电动汽车和消费类电池的泄漏检测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,确保电动汽车、智能手机及其他关键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。我们的HAPSITE移动实验室可提供快速、现场化学分析,适用于应急响应、环境保护及军事应用。

我们已走出实验室。我们的仪器参与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的PRIME-1月球探测任务,对月球表面进行分析,并验证了我们在极端环境下技术的可靠性。我们支持前沿科研项目,例如火山预测,我们的系统可检测气体特征,为自然灾害提供早期预警。我们甚至将质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水下环境,实现深海实时分析。

INFICON 测量火山气体成分和气体排放的仪器
INFICON 测量火山气体成分和气体排放的仪器

“当我们首次研发质谱仪时,我们的关注点在于真空室和制造工厂。想到有一天我们的技术后代能登上月球,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,“QMG 511的联合开发者雷莫·沃格尔桑(Remo Vogelsang)回忆道。

他对下一代工程师提出建议:”找到真正让你着迷的事物, something you're passionate about。在工程领域,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。如果一个微小的部件出现故障,整个系统都可能瘫痪。当一个项目完成后,要继续前行。技术在不断演进,这正是这个领域如此令人兴奋的原因。”

随着我们继续前行,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质谱技术的未来发展。致敬质谱技术50余年的卓越成就,以及未来仍将带来的激动人心的新突破!

MPH-MS-IM2 Integration
MPH-MS-IM2 Integration
照片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提供

质谱技术发展里程碑时间轴

过去五十年间,四极杆质谱仪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。以下时间轴梳理了本仪器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——从最初的原型机到如今智能互联的先进平台。

里程碑
1962列支敦士登的Balzers AG公司开始研发第一台四极杆质谱仪
1967推出QMG 101,这是第一台广泛应用的四极杆质谱仪
1972推出QMG 511,这是第一台数字控制的四极杆质谱仪——专为工业应用设计
1973推出QMG 311,作为QMG 511的成本效益型模拟替代品
1977推出IQ200(Leybold INFICON)质谱仪,首款微处理器控制的数字RGA
1978推出QMG 064,首款智能RGA,可直接输出分压
1985推出Quadrex 200(INFICON),配备首款RGA传感器头
1986QMG 420引入新型控制单元和射频发生器
1987Quadstar 420和Plus 420:菜单导航、分析模式、多流序列器
1992

QMG 421集成检测模式:法拉第、SEM、离子计数

QuadStar 421/2支持Microsoft Windows

推出Transpector残余气体分析仪,采用紧凑型电子外壳传感器,仅需+24V电源和串行通信接口连接至PC。配备自动量程电导计,双检测器(FC/EM)。

1996推出Transpector XPR残余气体分析仪——全球首款可在扩展压力范围内工作的RGA
1997QMG 422推出快速自动量程和新型电导放大器
2000推出FabGuard传感器集成与分析系统
2002Quadstar 32位软件平台
2004推出HiQuad和QMG 700:模块化、快速、以太网接口
QUADERA软件套件,提供直观的多文档界面
2025推出QMG 800:INFICON下一代分析平台

有兴趣与我们合作?

如果您正在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寻找解决方案,或者您希望就我们的任何项目开展合作,请告诉我们。

联系我们
我们需要您的视频内容同意
更多信息